思考:小时候和玩伴建立起来的关系有人为或环境搓和的成分,与长大后靠个人魅力或价值观吸引而建立起来的友谊有区别。
1、童年友谊 vs. 成年友谊:环境造就还是自主选择?
2、友谊的两种起点:被动结识与主动吸引
3、从玩伴到知己:童年友情与成年友情的区别
4、友谊的成长轨迹:小时候的机缘,长大后的选择
5、童年友谊的偶然,成年友谊的必然
小时候的友谊往往带有更多的环境因素和外部推动,比如:
地理上的接近:住得近、在同一个学校或班级,自然就容易玩在一起。
家庭影响:父母之间认识,或者家人鼓励你们做朋友。
共同活动:一起上学、玩游戏,甚至只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踢球或看动画片。
这些友谊有时是“被安排”或“被动形成”的,更多靠环境的推动,而非真正的性格匹配或价值认同。
而长大后的友谊,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吸引力和价值观,比如:
相似的兴趣或理念:比如都喜欢阅读、健身、旅行,或者对某种生活方式有共鸣。
个人魅力的吸引:幽默、真诚、能力出众,都会吸引相似气质的人。
互相提供价值:无论是情感上的支持、事业上的合作,还是思维上的碰撞,成人友谊往往基于价值交换。
所以,小时候的友谊像是“顺势而为”,而长大后的友谊更像是“主动选择”。小时候你可能会跟某个玩伴形影不离,但长大后,是否还能继续联系,就看你们是否能在更深层次上达成共鸣。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或者论述:
国外有不少关于儿童时期和成人时期友谊差异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友谊的形成机制、稳定性、影响因素等方面。以下是几个相关的研究和理论:
—
一、儿童友谊 vs. 成人友谊:主要差异
1、儿童友谊更多基于环境和活动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儿童主要通过模仿和社会互动学习行为。
研究表明,儿童友谊常常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如同班、邻居)和共同活动(如玩耍、游戏)而自然形成。
2、成人友谊更多基于价值观和心理契合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成人友谊更像是一种“心理契约”,人们会根据彼此能提供的价值(情感支持、共同兴趣、相似的世界观等)来选择朋友。
研究表明,成人更倾向于选择认知相似性(Cognitive Similarity)更高的朋友,而不是仅仅基于环境因素。
—
二、相关的国外研究
1、儿童友谊受环境影响大,成人友谊更稳定
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Hartup, 1996)发现:
儿童友谊容易受学校变动、搬家等因素影响,友谊破裂率高。
成人友谊则更依赖长期共同经历和相互支持,更加稳定。
2、共同经历 vs. 价值观匹配
社会心理学家 Robin Dunbar(2018) 提出的“150定律”(Dunbar’s Number)认为,人类的大脑只能维持稳定的5个亲密友谊,并且:
儿童时期,这5个朋友主要是基于“常见面”和“玩得来”。
成年后,这5个朋友主要是基于共同价值观和深度信任。
3、成年后如何维持友谊?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Dunbar, 2010)发现,成年人友谊如果不经常互动,大约每2年减少一半的亲密度,而儿童友谊更依赖日常互动,因此更容易随着环境变化而消失。
—
三、总结
小时候的友谊:更多基于地理位置、家庭背景、共同活动,受环境影响大,容易随外部条件改变而断裂。
长大后的友谊:更多基于价值观、个性匹配、心理支持,更依赖主动维护,稳定性更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时候的朋友可能会渐行渐远,而成年后建立的友谊更能长久。
如果你对这些研究感兴趣,可以参考:
Dunbar, R. (2018). Friends: Understanding the Power of Our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Hartup, W. (1996).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 in Child Development
Blieszner, R., & Adams, R. (1992). Adult Friendship
举例分析:
周瑜和孙策的关系比较特别,既包含童年友谊的环境因素,也有成年后基于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深度联结,属于两者兼具的情况,但主要还是偏向成年后的价值观契合型友谊。
—
一、他们的友谊有“环境促成”的成分
地理和家庭背景:
周瑜和孙策小时候在舒县(今安徽合肥附近)相识,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在讨伐董卓,孙策寄居在舒县,而周瑜的家族在当地是名门大族,因此两人从小就认识。
共同经历:
孙策小时候受到孙坚战死的影响,家族势力衰退,周瑜则对他大力支持,甚至让家人拿出资源帮助孙策东山再起。
这种经历加强了他们的情谊,相当于“小时候一起玩泥巴,长大后一起打天下”的典型案例。
—
二、他们成年后是“价值观契合型”友谊
共同目标:
孙策志向远大,想要夺取江东,而周瑜也是有抱负、有军事才能的人。两人有共同的理想,这使他们的友谊不仅停留在“小时候玩得好”这种层面,而是变成了“志同道合、共谋大业”的关系。
能力互补:
孙策擅长打仗、统帅全军,而周瑜不仅能带兵,还擅长谋略和外交。
这种关系类似于“一个人负责冲锋陷阵,另一个人负责运筹帷幄”,彼此信任,共同成就大业。
成年后仍然维持深厚友谊:
孙策在江东称霸后,周瑜依然坚定跟随,没有因为地位差距而疏远,说明他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童年友情,变成了一种真正的人生战友式的友谊。
—
三、总结:两者兼具,但偏向成年后的友谊
他们小时候的友谊确实有环境因素(地理接近、共同成长),但如果只是童年朋友,成年后未必还会这么亲密。
真正让他们的友谊升华的是成年后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匹配”,他们不仅仅是朋友,更是盟友,彼此成就。
所以,周瑜和孙策的关系更接近“成年后的价值观契合型友谊”,但也包含一些“童年朋友”的成分。
思考:这种依赖“小时候相识”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关系,不是纯粹的自主选择,对吗?
对,这种依赖“小时候相识”而建立并巩固的关系,确实带有一定的非自主选择因素,因为它受到了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并非完全由个人意愿主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关系就没有个人选择的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仍然需要不断地认可对方、维系感情,才能让这种友谊持续下去。
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看:
一、小时候的友谊:环境因素更大,非完全自主
地理接近:如果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彼此认识的概率就大幅降低。
家庭背景:某些家庭出身相似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朋友,比如贵族子弟容易在同样的社交圈相识。
共同经历:小时候一起玩、上学、经历重大事件(比如一起躲过灾难)等,都能促进友谊发展,这些因素很多是环境促成的,而不是孩子自己选择的。
在这一阶段,朋友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条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并非完全出于个人主观意愿。
二、长大后的友谊:自主选择因素增加
如果只是童年熟人,长大后也可能疏远
很多小时候的玩伴,长大后由于生活轨迹不同,可能就不再联系了。
如果长大后还能维持友谊,说明有更深的共鸣
只有当三观相合、目标一致、彼此认同,这段友谊才会进一步发展,变成真正的成年友谊。
成年后主动选择是否继续深交
有的人会因为彼此价值观不同而疏远童年好友,而有的人则发现彼此仍然志同道合,选择继续加深关系。
总结
小时候的友谊,起点受环境影响,带有一定的“非自主选择”成分,但能否发展成真正的成年友谊,仍然取决于个人的自主选择。如果双方没有共同价值观,小时候的朋友也可能只是变成一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