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恶心》中,主人公罗冈丹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明白了,我已经找到了存在的答案,我恶心的答案,我整个生命的答案。其实,我所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根本的东西。”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刺破了日常生活的迷雾,直指存在的本质。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这段话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考的回响,更像是对我们生活现状的一种隐喻。在996的工作节奏、房价的压力、社交媒体的虚幻光环中,我们是否也在寻找“存在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是否也让我们感到一丝“恶心”?
年轻人的生活:荒诞的日常循环
2025年的中国,年轻人的生活被无数标签定义:内卷、躺平、打工人、数字游民……我们被困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里,996的工作模式让时间成为奢侈品,高昂的房价让“买房”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社交媒体上的精致生活又在不断提醒我们“不够好”。打开手机,短视频里是光鲜亮丽的博主,朋友圈里是同事的升职加薪,而现实中的我们,可能只是地铁里挤得满头大汗、晚上十点还在改PPT的普通人。
这种生活状态,与萨特笔下的“恶心”何其相似?罗冈丹在《恶心》中感受到的,是对存在本身的质疑:为什么我存在?为什么世界是这样?我们或许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在凌晨的出租屋里,盯着天花板,突然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生活,可生活又是为了什么?这种循环,像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荒诞得让人既想笑又想叹气。
“恶心”的根源:意义的缺失
萨特在《恶心》中通过罗冈丹的视角,揭示了“存在”的荒诞本质:世界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我们强加给它的。放在当下的语境中,这种荒诞感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被教育要努力奋斗、追求成功,可当我们埋头苦干时,却发现所谓的“成功”往往只是资本的游戏、社会的剧本。我们追求的房子、车子、职位,似乎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让我们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
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荒诞。打开小红书,精致的滤镜生活让人自惭形秽;刷着微博,热搜上的明星八卦和消费主义广告铺天盖地。我们被裹挟在信息的洪流中,渴望被看见、被认可,却又在比较和焦虑中越陷越深。就像罗冈丹在面对一棵树的根时感到的“恶心”,我们也在面对生活的琐碎和重复时,感到一种无处安放的空虚。
面对荒诞:我们该怎么办?
萨特的哲学告诉我们,荒诞并非终点,而是起点。既然世界本身没有意义,那么我们有自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这对年轻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解放。
1、接纳荒诞,拥抱真实
首先,我们需要直面生活的荒诞。承认工作的重复、生活的单调、梦想的遥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这些真相。接纳自己的“恶心”感,才能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房子、车子,还是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比如,有些年轻人选择“躺平”,不是因为懒惰,而是拒绝被社会定义的“成功”绑架。他们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收入微薄,也是在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
2、拒绝比较,找到自己的节奏
社交媒体让我们习惯了与他人比较,但这种比较往往让我们更焦虑。萨特说,自由在于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下手机,关掉那些光鲜的滤镜,去发现生活中微小的美好:一杯咖啡的香气、和朋友的深夜聊天、甚至是加班后地铁窗外的夜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才能在荒诞中找到一丝温暖。
3、创造意义,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萨特的哲学强调“存在先于本质”,我们并非生来就有固定的意义,而是通过行动来定义自己。年轻人可以尝试去探索、去创造:学一门新技能、写一篇没人看的博客、甚至是去旅行、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罗冈丹最终选择写作来对抗荒诞,我们也可以通过行动来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结语:荒诞是问题,也是答案
“我明白了,我已经找到了存在的答案,我恶心的答案,我整个生命的答案。”萨特的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年轻人的生活或许充满了荒诞,但这荒诞并非绝望的深渊,而是自由的开端。当我们直面生活的无意义,勇敢地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我们才能在“恶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在荒诞中找到自己的光,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毕竟,正如萨特所说:“人注定是自由的。”即使世界荒诞,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