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日常被无数琐碎与压力填满:996的工作、飞涨的房价、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无处不在的“内卷”与“躺平”之争。阿尔贝·加缪在《加缪手记》中写道:“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这句话虽出自几十年前,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当下年轻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选择与思考。

荒谬人生的现实写照
加缪所说的“荒谬”,在今天或许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无力感。年轻人常常被困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我们被教育要追逐梦想,却发现梦想的代价是难以负担的房贷和无休止的加班;我们渴望自由,却被社交媒体的算法和同龄人的比较绑架;我们追求意义,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感到迷茫。生活的荒谬在于,你明明努力奔跑,却总觉得离目标越来越远。
比如,小李是北漂一族的普通程序员。他每天早九晚九,挤地铁、写代码、应付KPI,工资却仅够在北京租一个单间。他曾梦想成为行业顶尖的开发者,但现实是,996的疲惫让他连学习新技能的时间都没有。他也会刷到“躺平”或“逃离北上广”的帖子,内心动摇:是继续咬牙坚持,还是选择“精神逃避”,干脆放弃奋斗,回老家过安稳日子?
肉体自杀与精神逃避的诱惑
加缪提到的“肉体自杀”是一种极端的选择,放弃生命以逃避痛苦。而“精神逃避”则更为普遍——它可能是沉迷短视频、游戏,或是选择“躺平”,拒绝参与社会的竞争与压力。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精神逃避是一种低成本的解脱方式。当现实的荒谬感压得人喘不过气,选择“摆烂”似乎能带来片刻的轻松。
然而,逃避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小李试过周末整天刷剧、打游戏,试图从工作的疲惫中抽离。但周一到来时,内心的空虚和对未来的焦虑并未减少,反而更重。精神逃避或许能暂时麻痹痛苦,却无法改变现实的困境。加缪提醒我们,这两种方式都是“自杀”,因为它们放弃了对生命的主动掌控。
第三种选择:坚持奋斗
加缪提出的“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荒谬。这并不是盲目乐观的鸡汤,而是承认生活的荒谬性后,依然选择与之共存、与之对抗的勇气。奋斗不意味着一定要成为人上人,而是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在荒谬中创造意义。
对小李来说,坚持奋斗可能意味着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比如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新技能,尝试转向更有前景的领域;也可能是在高压生活中寻找平衡,比如每周留一天给自己,读书、运动或与朋友聚会,重建内心的秩序。奋斗的形式因人而异,但核心是拒绝被荒谬吞噬,主动为自己的生活赋予价值。
当下年轻人的实践路径
在2025年的今天,年轻人的奋斗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智慧与策略。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在荒谬中找到方向:
接受荒谬,调整预期
生活的荒谬无法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学会与之共存。接受自己可能无法立刻实现“买房自由”或“事业巅峰”,但这不意味着生活没有意义。设定小而具体的目标,比如存下第一桶金、掌握一项新技能,能让我们在前进中感受到掌控感。
找到个人意义的锚点
荒谬感往往来自意义的缺失。年轻人可以通过兴趣爱好、公益活动或亲密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锚点”。比如,加入一个读书会、做志愿者,或者每周和家人通一次电话,这些小事都能让生活更有温度。
拒绝无效内耗,专注可控之事
社交媒体的比较文化容易让人陷入自我否定。学会屏蔽无意义的噪音,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比如提升专业能力、改善健康状况,这些都是对抗荒谬的“武器”。
拥抱社区,寻找支持
荒谬感在孤独中会被放大。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参与兴趣小组,甚至在X平台上与陌生人分享经验,都能让我们感到不那么孤单。社区的支持能为奋斗注入动力。

结语:荒谬中的意义之光
加缪的这句话,提醒我们不必被生活的荒谬击倒。肉体自杀是终结,精神逃避是沉沦,而坚持奋斗,是对荒谬的勇敢回应。年轻人的生活或许充满了压力与不确定,但每一次选择坚持、每一次为目标迈出一步,都是在荒谬的迷雾中点亮一盏属于自己的灯。
就像小李,他在尝试了“躺平”后,最终选择报名了一个在线课程,慢慢找回了学习的节奏。他开始明白,奋斗不是为了打败荒谬,而是学会在荒谬中舞蹈。2025年的我们,或许也需要在加缪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节奏,继续前行。
你是否也曾感到生活的荒谬?你的“第三种选择”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一起在这荒谬的世界里,找到属于我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