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没有车贷、房贷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找一个轻松的工作混吃等死。可一旦你背上了车贷房贷,那么你这励志的一生可就要开始了。
——王朔
王朔的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精准地剖开了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真相。这话听起来戏谑,却道出了无数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2025年的今天,年轻人的生活现状早已被高房价、快节奏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所裹挟,这句语录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既想躺平又不得不“励志”的矛盾人生。

没有车贷房贷:躺平的短暂狂欢
想象一下,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月薪七八千,租个小房子,点外卖、刷短视频、打游戏,生活虽然不富贵,但也算自由。没有车贷房贷的日子,简直是“混吃等死”的黄金时期。你可以选择一份轻松的工作,比如做个咖啡店店员,或者远程接点自由职业的活儿,朝九晚五之外的时间全属于自己。朋友圈里晒晒美食、旅个游,生活看似惬意。
但这种“自由”真的可持续吗?在2025年的中国,城市生活成本水涨船高。以上海为例,2024年数据显示,租一套一室户的月租金动辄4000-6000元,占了普通年轻人月收入的50%以上。吃饭、交通、社交,样样都要钱。更别提那些突如其来的医疗开支或家庭责任。躺平的日子看似美好,却像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经济困境。
更现实的问题是,社会对“躺平”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父母的催促、朋友的攀比、职场的内卷,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不努力,就会被甩在后面。于是,很多人开始动心思——买房、买车,试图通过“上车”来换取一种所谓的安全感。殊不知,这正是“励志人生”的起点,也是压力人生的开端。
车贷房贷:被迫“励志”的枷锁
一旦你签下了房贷合同,或者背上了车贷,生活就不再是“想干嘛就干嘛”的状态了。以2025年的房价为例,即使是二三线城市,首付动辄几十万,月供五六千起步,贷款周期长达20-30年。车贷虽然金额小些,但每月一两千的还款压力也不容小觑。这些数字,像是无形的绳索,把你牢牢绑在了工作的跑步机上。
王朔说的“励志的一生”,其实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奋斗。背上贷款的年轻人,不得不开始精打细算:每天加班到深夜,只为保住那份高薪但高压的工作;周末不敢出去玩,因为要省钱还贷;甚至连恋爱结婚都要算计成本,生怕多花一分钱影响还款计划。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超过130%,而年轻人往往是高杠杆的主力军。房贷、车贷、信用卡,层层叠加的债务让“躺平”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更残酷的是,贷款不仅榨干了你的钱包,还改变了你的生活态度。你开始变得“励志”,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害怕——害怕还不上贷款,害怕房子被银行收走,害怕生活彻底失控。于是,你学会了996、007,学会了讨好上司,学会了在朋友圈晒“努力奋斗”的鸡汤,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成功人士”。但内心深处,你可能只是个被债务推着走的普通人。
年轻人的出路:励志,还是解脱?
王朔的语录之所以刺痛人心,是因为它点破了一个真相:很多年轻人的“励志”,其实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那么,面对这样的生活现状,我们该怎么办?是继续背着贷款“励志”下去,还是寻找另一种活法?
首先,我们得承认,买房买车确实是很多人的刚需。房子不仅是住所,还承载了户口、教育、婚姻等社会资源;车子则是通勤和生活便利的保障。但在做出这些决定时,我们需要更理性的规划。比如,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收入水平的房子,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城市的高端楼盘;或者考虑二手车、共享出行,减轻车贷压力。2025年的消费市场已经提供了更多灵活的选择,比如租房平台的长租公寓、共享汽车服务,都能让年轻人以更低的成本维持生活质量。
其次,年轻人需要重新定义“励志”。真正的励志,不该是被债务逼出来的机械奋斗,而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做自媒体、独立创业,或者投身公益、教育等更有意义的工作。这些选择可能收入不高,但能带来内心的充实感,远比为了还贷而996更值得。
最后,别忘了给自己留点喘息的空间。2025年的社会虽然压力大,但也有更多解压方式。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分享着“反内卷”的生活方式,比如极简主义、断舍离,甚至“数字游民”的生活模式。学会拒绝不必要的消费,学会接纳自己的平凡,或许才是对抗“车贷房贷人生”的终极武器。

结语:励志人生的另一面
王朔的这句话,既是调侃,也是警醒。它提醒我们,车贷房贷可能是通向“稳定人生”的入场券,但也可能是压垮自由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年的年轻人,站在躺平与励志的十字路口,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成功”,也不必完全沉溺于“混吃等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理性面对现实压力,或许我们才能在车贷房贷的夹缝中,活出一点属于自己的精彩。
你呢?你是选择继续“励志”,还是试着给自己松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