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曾祺先生的《老味道》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或者其他的东西也是一样。” 这段文字看似谈的是饮食,实则道出了生活的智慧。今天,我想借着这段话,和大家聊聊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我们如何在面对现实时,学会让自己的“口味”更宽广一些。

一、年轻人的生活:选择多,偏见也多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代。打开外卖软件,几十种菜系、几百种口味随便挑;刷短视频,从国风到二次元,从街头文化到高雅艺术,各种亚文化百花齐放。我们的生活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富,但与此同时,偏见和对立也无处不在。
你可能是个“奶茶党”,觉得咖啡苦得像中药;也可能是个“电子书爱好者”,觉得纸质书占地方又不环保。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常常因为口味不同而“开战”:喜欢国潮的看不上“哈日哈韩”的,追星的觉得看纪录片的是“装高雅”,反过来也一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正确”的一方,觉得别人的选择“岂有此理”。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于执着,甚至有点“自我中心”。生活压力大,工作996,房价高得让人喘不过气,年轻人往往会把某种选择——比如某种饮食、某种娱乐方式——当作自己的“精神庇护所”。于是,当别人做出不同选择时,我们会本能地排斥,觉得那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挑战。
二、汪曾祺的启示:让口味宽一点
汪曾祺先生的话,像一剂解药,提醒我们要学会让自己的“口味”宽一点。他说的“口味”,不只是字面上的饮食偏好,更是对生活、对文化、对他人选择的包容。
1. 从饮食开始,学会接纳不同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点了你完全无法接受的菜,比如臭豆腐、螺蛳粉,或者生腌海鲜,你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有人吃这个?” 但如果你愿意试着尝一口,也许会发现新的惊喜。就算真的不喜欢,也没必要觉得对方“怪”。饮食如此,生活也是如此。你不爱听嘻哈,不代表它没有价值;你不追剧,不代表追剧的人就是在“浪费时间”。
2. 文化多元,尊重别人的“味蕾”
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文化选择比任何时代都要多。有人喜欢在B站看UP主做手工,有人沉迷于博物馆的文物讲解,还有人刷着短视频里的搞笑段子乐不可支。每种选择背后,都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汪曾祺提醒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喜好。你的“高雅”可能是别人的“无聊”,你的“接地气”也可能是别人的“俗气”。学会尊重,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宽广。
3. 现实的压力,更需要宽容的心态
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并不容易。房贷、车贷、职场内卷、社交焦虑……这些压力让我们变得敏感,容易对不同意见产生敌意。但正如汪曾祺所说,宽容的口味不仅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放。当你不再执着于“我的选择才是对的”,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轻松一点。你不用非得喜欢所有东西,但至少可以试着不去反对、不去评判。
三、如何让自己的“口味”更宽广?
说了这么多,具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口味”更宽一点呢?结合年轻人的生活现状,我有几点建议:
1. 主动尝试新事物
下次点外卖,不妨试试你平时不会点的菜系;刷视频时,别总是看算法推荐的同类型内容,点开一些陌生的领域。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比想象中更能接受新鲜事物。
2. 倾听不同的声音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内容,别急着怼回去。试着点进对方的主页,看看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想法。也许你不会完全认同,但至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想。
3. 放下“优越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角落”,无论是追星、打游戏,还是看书、健身。不要觉得自己的爱好比别人的更高尚。生活已经够难了,何必用自己的标准去框住别人的快乐?
4. 学会“不同意但尊重”
你可能永远不会喜欢某些东西,比如某些音乐、某些文化,但你可以选择不反对、不嘲讽。让别人做自己,也给自己留一份从容。

四、结语:宽广的口味,宽广的人生
汪曾祺先生的这段话,写于几十年前,却依然能击中今天的我们。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年轻人的生活充满了选择,也充满了冲突。我们常常因为口味不同、观念不同而争执,甚至彼此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像汪曾祺说的那样,让自己的“口味”宽一点、杂一点,或许就能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
生活就像一桌盛宴,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甜,有人独爱清淡。你的盘子里装什么,不必强求别人一样;别人的盘子里有什么,也不必觉得“岂有此理”。学会接纳不同的味道,才能品尝到更丰富的人生。
最后,我想问问你:最近有没有试过什么“新口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